媒体反思黄金周问题 假日办建议落实带薪休假

2012年10月08日06:09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储静伟

  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满地……9月30日-10月7日中秋国庆假期的这场“全民旅游”大戏落幕。而这个“最长黄金周”出游遭遇的各种“囧”况也引发无数感慨和议论耐人深思。

  “首先是长假期间游客过于集中,受欢迎的5A级景点供不应求;其次,目前景点(区)普遍面临景区管理、客流预警等措施不到位,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还有少数景点受利益诱惑,控制游客量并不积极。”面对假期各大著名景区人流爆棚、甚至无法舒适参观的现象,有关专家表示,未来,各大旅游景区(点)应该加强游客接待量预警与信息透明化建设,更根本的措施,政府有关部门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应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新华社昨天发文指出红火黄金周几多反思——文明出行仍是尴尬考题;公共管理依然十分滞后;制度保障必须跟上,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应是缓解“人满为患”的有效办法。

  而针对这个黄金周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假日办也建议加快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客运车辆相关标准,加快完善自驾游配套设施建设,适时启动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运行机制研究,推动假日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滞后

  无法实时调控客流

  国庆长假前三天,华山上万游客滞留,庐山山南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成了停车场,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三亚3公里海滩散布50吨垃圾,天安门地区扫出近8吨杂物……既给景区的“面子”留下了伤疤,也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舒适度。

  年年黄金周,年年文明呼吁,但时至今日,旅游文明的考试结果依然不合格。网民总结出的“几大丑”,形象地勾勒出了游客常见陋习:乱丢乱扔、肆意加塞、大嚷大叫、打架斗殴。

  事实上,人满为患、游客无法舒适参观,景点自身的硬件设计、管理手段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为景点接待大客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多门同时放客或限客,园内实时监控人流,随时疏导游客等,这些措施可从总体上控制园区客流总量;而在园区内,热门场馆又可通过排队、提前预约等措施限制客流,给游客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3A级以下景点在硬件设施、管理维护等方面远远不够,不少景点连起码的监控设备也不具备,实施监督、调控客流就很难做到。”不过事情也有另外一面,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杨彦锋说,此次发生游客拥堵的华山、黄山等部分景点,此前就已建起比较完备的“智慧管理”措施,可在关键时候却不愿发挥作用,“这是政府相关管理、制约手段没有跟上,导致少数景点(区)和企业只顾经济效益,却不顾社会效益。”

  有关专家表示,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比较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如果有景点或旅游企业罔顾安全,擅自突破最大承载量接客,或者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应该有硬性的处罚措施。

  预约参观也是一个良好的调控手段,目前在国内采取提前预约方式比较成功的景点是西藏的布达拉宫。 据了解,布达拉宫每天只接待提前预约的2600名游客,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能让游客有一个非常好的参观感受。

  信息不透明

  游客无法提前知晓

  华山、黄山、庐山等众多景区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景区信息不透明:景区最佳游客接待量是多少?最大游客承载量是多少?目前景区游客是否已经饱和?一些游客抱怨说,一家人千里迢迢地赶到了庐山,却被堵在了景区的道路上,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如果庐山景区或者有关政府部门早早地发布了相关信息,我们就另做选择了。”

  有关专家表示,提前1天或者更长时间发布景点预计客流,属于前置信息,“目前情况下,要所有的景区都发布前置信息比较难实现,但当天到达的客流人数等即时信息发布则应该是能做到的,可事实上做得并不好。”

  记者了解到,青岛是比较早对全市各景区的人数实时监控的城市,如果发现某一景点客流超负荷,则立即调度各相关部门:景点开始限制客流,交通部门则派车疏导。不过,这一系统仍然是面对该市“假日办”协调下的各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游客却并不能及时了解。“也就是说,如果游客已经乘车到了崂山景区门口才知道这里限流,已经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夏林根认为,在这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应该联手做好这件事,及时发布实时信息,提醒游客哪些景点人流已经爆满,尽可能地优化配置资源。他举例说,如果某一天上午10点,东方明珠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一信息如果通过公共交通和宾馆酒店的视频或广播等渠道发布出去,游客就能在宾馆或公交车上及时了解到这一信息,就能调整出游计划,到官方发布的相对人流量较少的景点去观光,“这是智慧旅游!”

  正是这一信息发布渠道的不通畅,此次黄金周期间,华山、黄山、庐山等部分景点人满为患,而包括北戴河等同样著名的景点却面临接待不足的尴尬。

  利益诱惑

  景点不愿推出限客措施

  景点处处人山人海也让游客质疑,“为什么这些景点不早点发布相关数据,最大承载量是多少,为什么不限流?”

  早在今年1月,厦门鼓浪屿等少数景点就提出限客设想。据悉,鼓浪屿最佳接待量约在8000到1.5万人之间,事实上,其日均游客接待量近2万人,小长假期间更达到日均8万到11万人。此次黄金周前4天,鼓浪屿上岛人数都以10万计,10月2日上岛游客突破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不少游客打趣说:“鼓浪屿要被踩沉了!”

  不过,直到此次黄金周,却一直未能实施。鼓浪屿-万石山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侯卫群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限客计划早已制订,正在报批过程中。国庆长假期间,游客接待量远超最大承载量的华山、庐山等景区也备受质疑。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4A、5A级景点在规划时都必须对其游客最佳接待量与最大承载量有明确的设计,否则将无法通过审批,“可多数景点却不愿意向社会公布具体游客数据等信息,更不愿意临时限客,这里有着太大的利益诱惑。”杨彦锋说,毕竟黄金周一年才一次,全年的多数时间多数景点都面临着“吃不饱”的局面。

  扩容“中国式”休假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如何避免游客过于集中给交通、参观、接待带来的巨大压力,扩容“中国式休假”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专家对集中休假再次提出质疑,呼吁切实实行弹性带薪休假制度、错峰休假制度,以此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

  “黄金周的负面作用已经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现在更应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工薪阶层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来安排旅游,让这些旅游资源可以更加细水长流。”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夏林根表示。夏林根认为,目前,中国带薪休假等制度尚不完善,国家采取集中放假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游客扎堆出行、热点景区拥堵,“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若能完全落实,景区爆棚的状况也许不会出现。”夏林根说,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并未落实这一制度,而相关主管部门也没有有效的手段予以监管。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游客爆棚错不在长假本身,而是景区管理水平没有跟上,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没有到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甚至建议,要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制度,在不增加节假日的前提下,可考虑恢复“五一”黄金周,至少恢复为5天,可分流一部分旅游需求。

  我国多数游客还处在观光旅游阶段,尚未达到休闲度假等深度旅游阶段,“初级游客目光都集中在知名度高的著名景点,目前,在全国5500多家A级景点中,5A级景点才136家,面对国内人数巨大的游客,现有的5A级景点供不应求。”有关专家认为,进一步加强景点开发与建设,也能帮助解决长假游客过于集中的难题。

  据悉,目前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正在制订一份《国民休闲纲要》,有关人士表示,“纲要出台,将有效推动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

(原标题:新华社提三大反思 全国假日办建议立即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分享到:
  • 新闻郑州超期收费黄河大桥明起终止收费
  • 体育西甲-梅西C罗梅开二度 巴萨2-2皇马超8分
  • 娱乐梁博回应身份质疑:我爸卖汽配 我妈卖酒
  • 财经黄金周54城市住宅签约量环比大降7成
  • 科技美国会称华为中兴威胁国家通信安全
  • 博客幸福调查为何引发议论 大学无需上排行榜
  • 读书中华军威:解放军境外十大歼灭战(组图)
  • 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整治难的真正原因
  • 育儿新西兰打击非法代购婴儿奶粉 微博关注
  • 健康上班首日迎寒露 节后怎样清理肠胃
  • 女性女星爱上逆龄妆容 初秋大牌明星格子控
  • 尚品阿根廷豪气牛肉盛宴 世界最小的住宅
  • 星座10月运十一假期运势 今生有几次情劫
  • 收藏张大千名作遭物主追讨:苏富比决定撤拍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1. 1日本抗议我海监船再巡钓鱼岛 称不会让步
    2. 2美媒称美两航母战斗群现身西太平洋
    3. 3外交部称中国海监船将继续巡航钓鱼岛
    4. 43艘中国海监船驶入钓鱼岛近海
    5. 5日右翼再进钓海域 我海监船编队巡航
    6. 6外交部证实有日右翼分子进入钓鱼岛领海
    7. 7中国在巴基斯坦登报宣示钓鱼岛主权
    8. 8中国海监编队再入钓鱼岛领海维权巡航
    9. 9日新文部科学大臣称日本历史教育有缺陷
    10. 10京沪高速车祸客车起火现场 惨叫连连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